当前位置: 首页 > 企业文化 > 文化香风

[ 文化香风 · 民俗文化 ] 中国的传统节日

来源:小编 浏览次数: 日期:2024-04-01 15:25:32
1.jpg

中国传统节日,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承载着神话、传说、天文、地理、术数、历法等人文与自然文化的内容。传统节日的形成,是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,记录着中华民族先民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,有着深邃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。
中国的传统节日主要有:春节、元宵节、龙抬头、社日节、上巳节、寒食节、清明节、端午节、七夕节、中元节、中秋节、重阳节、下元节、腊八节、冬至节、除夕等。
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,是一个有五十六个民族的大家庭,如果加上各民族的特色传统节日,那可真是百花齐放,万紫千红的节日大博览。
在中国古代,许多节日习俗的雏形已在上古时代显现,随着时间的推移,这些风俗内容逐渐丰富并广为流传。

据文献记载,传统节日至少可以追溯到《夏小正》、《尚书》。到战国时期,一年中划分成二十四个节气,后来的传统节日,全都和这些节气密切相关

2.jpg
人类最原始的两种信仰:一是天地信仰,二是祖先信仰,并由此产生了各种崇拜祭祀活动。在古代农耕社会,人们在安居乐业之余择日拜神祭祖便有了各种定期节日,形成一些约定俗成的庆祝方式,即所谓“节庆民俗
先秦时期,由于南北风俗各异,尚未融合普及,很多古已有之的节俗活动在中原文献中很少记载。
汉代,南北的经济文化交流,促进了风俗习惯的互相融合,主要的传统节日都已经普及到全国各地。
唐代,节日从原始的严肃祭拜转变为娱乐和礼仪,节日变得多姿多彩,持续发展至今,历久弥新。唐代是传统节日习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时期,其核心内容得以传承。
在历史演变中,由于朝代更迭、历法变动,有些节日在日期上古今不同。
中国的节日有很强的内聚力和广泛的包容性,一到过节,举国同庆,这与我们民族源远流长的悠久历史一脉相承,是一份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。

历代的文人雅士、诗人墨客,为一个个节日谱写了许许多多千古名篇,这些诗文脍炙人口,被广为传颂,使中国的传统节日渗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蕴,精彩浪漫。

3.jpg
春节
时间:狭义农历正月初一,一年中的开始之日。广义农历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。
简介:春节,俗称“过年”,是中国民间最隆重、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。春节的历史很悠久,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。按照中国农历,正月初一,古称元日、元辰、元正、元朔、元旦等,俗称年初一。到了民国时期,改用公历,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,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。实际上古代的“春节”,是指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“立春”。

春节主要有守岁、放鞭炮、贴春联、拜年、吃饺子等一系列传统民俗活动。

4.jpg
元宵节
时间:农历正月十五。
简介: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,也是一元复始,大地回春的夜晚,人们对此加以庆祝,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。其夜称“元夜”、“元夕”或“元宵”。而元宵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。

元宵节主要有赏花灯、吃汤圆、猜灯谜、放烟花等一系列传统民俗活动。此外,不少地方元宵节还增加了耍龙灯、耍狮子、踩高跷、划旱船、扭秧歌、打太平鼓等民俗表演。

5.jpg
龙抬头
时间:农历二月二日。

简介:龙抬头节,亦称春耕节、农事节、青龙节、春龙节等。该节日源于对东方苍龙七宿星象的崇拜,这些星象属于二十八宿中的“龙”,每年春季的第一个月(卯月)一开始,东方地平线上便会升起“龙角星”,因此得名“龙抬头”。农耕文化中的“龙抬头”象征着阳气的生发、雨水的增多以及万物的复苏,标志着春耕的开始。自古以来,人们在龙抬头节祈求风调雨顺、驱邪避灾、吉祥如意。龙抬头节的历史悠久,但将其与节俗联系起来的文献记载始于元代。

6.jpg
寒食节
时间:清明节前1~2天。

简介:寒食节的起源并非为了纪念介子推,而是沿袭了上古的改火旧习,即《周礼》所谓“仲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”。改火,源于古人的钻木取火和换取新火的制度。古人认为,每年不能用同一个火种,火用久了就要熄灭,需要重新取火。在换火仪式中,新火与旧火不能相见,要先熄灭旧火,再迎接新火。寒食节期间的习俗,主要有禁火、冷食。

7.jpg
清明节
时间:干支历节气清明当日,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。在公历4月5日前后。

简介:清明节又称踏青节、行清节、三月节、祭祖节等。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,既是自然节气点,也是传统节日。清明节礼俗主题一是礼敬祖先;二是踏青郊游。在祖先祭祀仪式中缅怀祖先慎终追远,在踏青郊游中享受春天乐趣。

8.jpg
端午节
时间:农历五月初五。
简介:“端午”本名“端五”,端是初的意思。因为人们认为“五月”是恶月,“初五”是恶日,因而避讳“五”,改为“端午”。端午节早在西周初期即有记载,并非为纪念屈原而设立的节日,但是端午节之后的一些习俗受到屈原的影响。

端午节的习俗主要有扒龙舟、祭龙、挂艾草、浸龙舟水、洗草药水、拴五色彩线等,节庆食品主要有粽子、五黄等。

9.jpg
七夕节
时间:农历七月初七。
简介:在七夕夜晚,年轻的姑娘、妇女们要摆上事先准备好的时令水果,对着皎皎明月,朝天祭拜;虔诚地乞求织女神赋予她们聪慧的巧手,祈求自己能够得到美满爱情的姻缘巧配。七夕被赋予了“牛郎织女”的美丽爱情传说,使其成为了象征爱情的节日,在当代更是产生了“中国情人节”的文化含义。

七夕的习俗主要有拜七姐、祈福许愿、乞求巧艺、坐看牵牛织女星、祈祷姻缘、储七夕水等。

10.jpg
中秋节
时间:农历八月十五。
简介: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,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。起源于上古时代,定型于唐朝初年,盛行于宋朝。至明清时,中秋已与年节齐名,成为中国民间的主要节日之一。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,为寄托思念故乡,思念亲人之情,祈盼丰收、幸福,成为丰富多彩、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。
“中秋”一词最早出现在汉代的文献,成书于两汉之间的《周礼》中记载有“中秋夜迎寒”、“中秋献良裘”、“秋分夕月(拜月)”。到了唐代时,将中秋与嫦娥奔月、吴刚伐桂、玉兔捣药等神话故事结合起来。北宋时期,定阴历“八月十五”为中秋节,并出现“小饼如嚼月,中有酥和饴”的节令食品记载。明清两朝的赏月活动,盛行不衰。

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、赏月、吃月饼、玩花灯、赏桂花、饮桂花酒等民俗,流传经久不息。

11.jpg
重阳节
时间:农历九月初九。
简介:《易经》中把“九”定为阳数,“九九”两阳数相重,故曰“重阳”;因日与月皆逢九,故又称为“重九”。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,到了唐代,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,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。重阳又称“踏秋”与三月三日“踏春”皆是家族倾室而出,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“避灾”,插茱萸、赏菊花。自魏晋重阳气氛日渐浓郁,为历代文人墨客吟咏最多的几个传统节日之一。
1989年,中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,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,成为尊老、敬老、爱老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。

重阳节有登高祈福、秋游赏菊、佩插茱萸、拜神祭祖及饮宴求寿等习俗。

12.jpg
冬至
时间:历二十四节气之一。历12月21日或22日左右。
简介:冬至,这一天标志着北半球一年中白天时间最短、黑夜时间最长,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。自冬至起,太阳直射点往北回返,北半球各地太阳高度逐渐升高,白昼逐日增长。冬至在中国古代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,有“冬至大如年”的说法,象征着阳气的回升和节气循环的开始。冬至标示着太阳新生、太阳往返运动进入新的循环。所以古人也把冬至看作“大吉之日”。
在中国南方地区,有冬至祭祖、宴饮的习俗。在中国北方地区,每年冬至日有吃饺子的习俗。
13.jpg
除夕
时间:农历年中的最后一天,即十二月廿九或三十。
简介: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叫除夕。“除”,本义是“去”,引申为“易”;“夕”字的本义原是“日暮”,引申为“夜晚”。故而除夕之夜,便含有“旧岁到此而除,明日另换新岁”的意思,即“除旧布新”。
除夕,最早源于先秦时期的“逐除”。据《吕氏春秋·季冬记》记载: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,以击鼓的方式来驱除“疫疠之鬼”,来年才会无病无灾。
除夕,在国人心中是具有特殊意义的,这个年尾最重要的日子,漂泊再远的游子也是要赶着回家去和家人团聚,在爆竹声中辞旧岁,烟花满天迎新春。“年”的最后一天,称为“岁除”,那天晚上叫“除夕”。它与新年首尾相连,谓之“岁穷月尽、挨年近晚”,是新一年的前夕,是除旧迎新的重要时间交界点。
除夕主要习俗有贴年红、年夜饭、压岁钱、辞岁、守岁等习俗。
(舍卫风 整理  图片:包图网)


所属类别:文化香风

该资讯的关键词为:

公司概况 | 公司简介 | 公司简介 | 公司招聘

版权所有© 广东舍卫工程技术咨询有限公司  电话:020-89059876 传真:020-89059669  邮编:510000

地 址:广州海珠区琶洲大道东1号保利国际广场南塔11F   评审部:020-89059772

Copyright © 2012~2018 All Rights Received 建议浏览分辨率:1024*768 ICP备案:粤ICP备12000863 技术支持:明行威